忑忑忐忐

出自 元代 王实甫 《西厢记》

释义:心神不安,胆怯。

现代解析

《忑忑忐忐》这个成语,形容人心里七上八下、慌乱不安的样子,就像走路时一脚深一脚浅,总怕踩空。

我们可以拆开看:
- “忑” 是“心”上加“下”,像心一直往下沉;
- “忐” 是“心”上加“上”,像心悬在嗓子眼。
两个字叠在一起,那种心跳忽上忽下、拿不定主意的状态就活灵活现了。

生活中怎么用?
比如:
- 考试前没复习好,坐在考场里“忑忑忐忐”;
- 第一次见家长,手不知道往哪儿放,心里“忑忑忐忐”;
- 等医院检查报告时,脑子里胡思乱想,整个人“忑忑忐忐”。

它的魅力在于:不用直接说“我很慌”,用这四个字就能让人感受到那种坐立难安的情绪,画面感十足。就像心里有个小鼓,咚咚敲得人心神不宁,特别生动。

王实甫

王实甫(1260年-1336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生平事迹不详。王实甫与关汉卿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杰出代表。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破窑记》写刘月娥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故事,有人怀疑不是王实甫的手笔。另有《贩茶船》、《芙蓉亭》二种,各传有曲文一折。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