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
出自 唐代 李白 《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
太公渭川水,李斯上蔡门。钓周猎秦安黎元,小鱼鵕兔何足言?
天张云卷有时节,吾徒莫叹羝触藩。
于公白首大梁野,使人怅望何可论?
即知朱亥为壮士,且愿束心秋毫里。
秦赵虎争血中原,当去抱关救公子。
裴生览千古,龙鸾炳天章。
悲吟雨雪动林木,放书辍剑思高堂。
劝尔一杯酒,拂尔裘上霜。
尔为我楚舞,吾为尔楚歌。
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
耻作易水别,临歧泪滂沱。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充满冒险精神的壮阔画面,用现代语言可以这样理解:
1. 画面感十足的动作描写
"探虎穴"不是真的找老虎窝,而是比喻勇闯危险之地;"向沙漠"直接点明目标——荒凉未知的远方。后半句更带感:"鸣鞭"是甩鞭子的脆响,"走马"是纵马奔驰,连黄河这样的天险都要"凌"(跨越),整个句子像一组电影镜头,让人仿佛看到侠客策马扬鞭、逆风闯关的身影。
2. 两个反差营造张力
前句的"虎穴""沙漠"代表危险与荒芜,后句的"鸣鞭""走马"却充满潇洒快意。这种危险与豪情的碰撞,正是诗句的魅力——越是艰难的环境,越能凸显主人公的胆识。就像现代人常说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3. 隐藏的人生哲理
表面写冒险,实则传递一种人生态度:面对困难时,与其退缩,不如主动出击。那种甩响马鞭、纵马渡河的果敢,本质上是对命运的不屈服。今天读来依然能让人热血沸腾,因为它触动了每个人心中渴望突破自我的那根弦。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