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出自 唐代 杨炯 《从军行》

译文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

注释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凤阙:阙名,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

赏析此句描写了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体现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古代将士出征的壮阔画面,用现代语言可以这样理解:

"牙璋辞凤阙"
就像今天军官手持调兵符(牙璋),告别首都的皇宫(凤阙)。"牙璋"是古代调兵的凭证,相当于现在的军事命令文件;"凤阙"代指皇帝办公的地方。短短五个字,既交代了行动合法性(奉命出征),又暗示了将士们离开繁华都城时庄重不舍的氛围。

"铁骑绕龙城"
写的是精锐骑兵(铁骑)包围敌方要塞(龙城)。"绕"字特别生动——不是简单到达,而是形成包围态势,让人仿佛看到黑压压的骑兵像铁桶般围住城池,既有力量感又暗含战术智慧。

整体魅力在于:
1. 镜头感十足:像电影分镜,上句是告别朝堂的文戏,下句切到战场包围的武戏
2. 对比强烈:精致的"牙璋/凤阙"与粗犷的"铁骑/龙城"形成反差,突出战争与和平的转换
3. 留白艺术:没说谁出征、为何战,但通过"军事凭证+包围战术"的细节,让读者自然脑补出整场战争的前因后果

这种写法就像现在的好广告词——不用复杂词汇,但每个字都传递大量信息,让人瞬间想象出完整故事。

杨炯

杨炯(650年-692年),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排行第七;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显庆六年(公元661年),年仅11岁的杨炯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后又任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垂拱元年(685年),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年),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年)秋后改任盈川县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任所。因此后人称他为“杨盈川”。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