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出自 唐代 王维 《使至塞上》

译文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注释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胡天:胡人的领空,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地方。

赏析诗人以“蓬”、“雁”自比,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抒发了内心的激愤抑郁和孤寂落寞。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边塞画面,用简单的自然意象传递深沉的情感。

"征蓬出汉塞"可以理解为:一丛蓬草被大风吹起,翻滚着飘出了中原的边关。这里用无根的蓬草比喻离家远征的士兵或漂泊的旅人,暗示他们身不由己、前途未卜的境遇。边关的荒凉和路途的艰辛,都藏在这个随风翻滚的野草意象里。

"归雁入胡天"则描绘了:一群大雁向着塞外胡人的天空飞去。大雁是候鸟,每年按时往返,与人漂泊不定的命运形成对比。"归"字用得巧妙,明明是飞往异域,却说是"归",暗示在诗人眼中,或许塞外才是这些大雁真正的家园,反衬出人在异乡的孤独感。

两句通过"出"和"入"两个动作,形成方向相反的动态画面:一边是汉人离开故土,一边是雁群回归胡地。这种对比既展现了广阔的空间感,又暗含了人与自然的命运差异——大雁尚能归巢,征人却不知归期。诗人用最朴实的自然景物,道尽了战争背景下普通人的无奈与乡愁。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