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

出自 宋代 辛弃疾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现代解析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为了写出新颖的诗篇,我要提前去感受庐山的壮丽景色。

它传递了两个核心意思:
1. 创作需要准备——写诗不是凭空想象,而是需要亲身去体验、观察,积累真实的感受。就像今天写文章、拍视频一样,只有深入生活,才能有打动人心的内容。
2. 自然激发灵感——庐山的风景代表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作者认为这样的美景能点燃创作的激情。就像我们遇到震撼的景色会忍不住拍照发朋友圈一样,诗人也想通过诗句记录这种触动。

魅力在于,它用简单的语言把“创作”和“自然”联系起来,让人感受到一种朴素的真理:好作品离不开真实的体验和心灵的共鸣。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