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现代解析
这句诗用两个生动的比喻,道尽了漂泊分离的孤独与无奈。
前半句"吊影分为千里雁":就像一群大雁被迫分散到千里之外,每只雁只能对着自己的影子形单影只。这里用"吊影"这个动作,把孤独感具象化了——连影子都成了唯一的伴侣,更显得人如断线风筝般无依无靠。
后半句"辞根散作九秋蓬":深秋的蓬草被风连根拔起,枯黄的草团在空中四散飘零。这个比喻特别扎心,既点明分离的季节(萧瑟的秋天),又用"辞根"强调失去根基的痛苦——就像蒲公英被迫离开母体,再也回不到原来的位置。
两个比喻都在说分离,但角度不同:大雁是横向的空间隔离(千里之远),蓬草是纵向的生命漂泊(无根可归)。诗人把这种双重漂泊感,用人们熟悉的自然景象表达出来,让每个经历过离别的人都能瞬间共鸣。最妙的是"分"和"散"这两个动词,轻轻一点,就把被动无奈的处境说透了。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