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江边送别场景,我们可以拆解为两层画面感:
1. "片帆西去"——像电影镜头一样,我们看到一叶孤舟扬着白帆,缓缓驶向西方。这里用"片"字强调船的渺小孤独,"西去"暗含夕阳西下的苍茫感,让人联想到离别的不舍。
2. "一声谁喷霜竹"——突然传来清亮的笛声(霜竹指竹笛),但不见吹笛人。这个"喷"字用得极妙,既表现笛声突然迸发的力度,又带着喷薄而出的情感。就像我们突然听到街头有人吹奏忧伤曲子,却找不到演奏者,那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整体营造出"空镜头+画外音"的艺术效果:船渐行渐远时,不知何处飘来的笛声为离别更添惆怅。这种写法比直接说"我很伤心"更含蓄有力,让读者自己体会那份落寞。就像现代电影用汽笛声配火车远去画面,不需要台词就能传递离愁。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