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出自 唐代 杜甫 《小至》

译文堤岸好像等待腊月快点的过去,好让柳树舒展枝条,山中的腊梅冲破寒气傲然绽放。

注释岸容:河岸的容貌,诗中指水边景象。待腊:待到腊月时分,腊,腊月,农历十二月。舒柳:指柳叶萌生,枝条柔和;舒,舒放,萌发。放:一作“破”。

赏析诗人抓住冬去春来的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用柳叶“将舒”承一“容”字,使人产生柳叶如眉的联想,以梅花“欲放”承一“意”字,给人以梅若有情的感觉,富有动感特征,蕴含着生命的张力,体现出春临大地的蓬勃生机。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冬日将尽、春意萌动的生动画面,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1. "岸容待腊将舒柳"——河岸边的柳树看似枯瘦,其实正悄悄积蓄力量,只等腊月(寒冬)一过,就要舒展枝条吐出嫩芽。诗人用"待"字把柳树拟人化,仿佛它在耐心等待时机,让人感受到生命蓄势待发的状态。

2. "山意冲寒欲放梅"——群山不畏严寒,正酝酿着让梅花绽放。这里的"冲寒"二字特别有力,写出山峦主动冲破寒冷的勇气,而"欲"字又透露出梅花含苞待放的迫切感,两者碰撞出强烈的生命力。

这两句的精妙之处在于:
- 用"待"和"欲"两个动态词,把静止的景物写活了
- "舒柳"和"放梅"形成视觉上的对仗,一柔一刚
- 通过景物变化暗示季节交替,比直接写"春天快来了"更含蓄有味
- 传递出寒冬中隐藏生机的乐观精神,就像说"困难终会过去,希望正在孕育"

诗人就像用文字拍电影:先给枯柳一个特写,再拉远镜头展现雪山红梅,最后让我们感受到整个大自然都在为春天做准备。这种对细微变化的敏锐捕捉,正是古典诗歌打动人心的地方。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