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清唱何人和,草径苔芜不可寻。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种孤独而清雅的意境,可以这样理解:
1. "斯人清唱何人和"
——"那个人独自唱着高雅的歌,却无人应和"。
这里用"清唱"比喻一种超脱世俗的品格或理想,"无人和"则凸显了知音难觅的孤独感。就像今天一个人坚持小众爱好或独特价值观,周围却少有人理解。
2. "草径苔芜不可寻"
——"长满杂草青苔的小路,已找不到踪迹"。
用荒芜的小路象征被遗忘的足迹,暗示这种高洁品格或美好事物正在消失,就像现代社会里那些逐渐被遗忘的传统美德。
两句结合起来看:
前句写"人"的孤独,后句写"景"的荒凉,共同构成了一幅"曲高和寡、美好渐逝"的画面。诗人没有直接说教,而是用唱歌、荒草这些具体意象,让读者感受到对知音难求的叹息,以及对高雅事物消逝的惋惜。
这种意境之所以动人,是因为每个人都能代入自己的经历——比如坚持理想时的孤独感,或是看到珍贵传统消失时的无奈。诗句把这种普遍情感用画面感极强的语言表达出来,既含蓄又深刻。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