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出自 宋代 辛弃疾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译文城里的桃花李花最是害怕风雨的摧残,最明媚的春色,正是那溪边盛开的荞菜花。

注释荠菜:二年生草本植物,花白色,茎叶嫩时可以吃。

赏析此句看似写景,实则议论,城中的花儿娇美却脆弱,象征官场遭到排挤的苦闷心境,野外菜花朴实却有生机,代表美好的乡间生活,体现词人志向之高洁,流露出对乡野生活的向往。

现代解析

这句诗用对比的手法,描绘了两种不同的春日景象:

城里精心栽培的桃李花,遇到风雨就凋零发愁;而乡野溪边的荠菜花,却迎着风雨开得正旺,这才是春天真正的生命力所在。

诗人通过这个画面告诉我们三个生活道理:
1. 娇贵的东西往往经不起考验(桃李),平凡的事物反而更坚韧(荠菜花)
2. 真正的美好不一定在显眼处,可能藏在不起眼的角落
3. 生命力的强弱不在于外表华丽与否,而在于适应环境的能力

就像今天城市里精心养护的景观植物,一场暴雨就七零八落;而路边野花经历风雨反而开得更精神。这种反差让人明白:有时候我们追求的光鲜亮丽,反而不如朴实无华的东西有韧性。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