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辽阔而纯净的冬夜画卷,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画面感:
前半句"山南山北雪晴"像航拍镜头——大雪初停,连绵群山的南北两侧都被白雪覆盖,在晴空下泛着银光。后半句"千里万里月明"瞬间拉远视角:月光洒向无边无际的雪原,天地间只剩下纯净的白与清冷的月光。
动静结合:
"雪晴"是短暂的宁静时刻,仿佛能听见积雪压松枝的细微声响;"月明"则是恒久的自然之美,月光静静流淌过千里山河,给静止的雪地注入流动的光晕。
情感暗示:
虽然没直接写人,但通过"千里万里"的宏大视角,能感受到诗人站在雪后高处的震撼。这种辽阔既可能带着孤独感(天地之大),也可能充满豁达(心境如明月般明朗),留给读者想象空间。
语言魅力:
全句12个字里有4个方位词(山南、山北、千里、万里),就像用文字搭建坐标系,让读者自动在脑海中生成一幅有纵深感的地图。重复出现的"雪"和"月"形成冷色调的视觉冲击,干净利落得像水墨画的留白。
戴叔伦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