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

出自 唐代 白居易 《燕诗示刘叟》

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
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
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
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
觜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
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
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
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
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
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
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
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
燕燕尔勿悲,尔当返自思。
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
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个非常生动又令人心酸的画面:一只失去幼鸟的老鸟回到空荡荡的巢中,整夜发出哀伤的鸣叫声。用现代话来说,就像一位失去孩子的父母回到空无一人的家,整夜难过得睡不着觉。

诗人用"空巢"这个具体形象,巧妙传达了失去至亲后的孤独与痛苦。鸟巢本应是温暖热闹的家,现在却空空如也;"啁啾"的鸟叫声本应是欢快的,现在却成了整夜的悲鸣。这种强烈的反差让人瞬间体会到那种撕心裂肺的悲伤。

最打动人的是,诗人没有直接说"我很伤心",而是通过鸟儿的行为来侧面表达。这种含蓄的写法反而让悲伤的情绪更加浓烈,就像我们看到别人强忍泪水时,会比看到嚎啕大哭更受触动。短短十个字,既写出了失去亲人的痛苦,又写出了面对空巢的无助,让每个有过类似经历的人都能感同身受。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