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河边送别场景,用最朴实的画面传递出深厚的情感。
前半句"波上马嘶看棹去":我们可以想象水波荡漾的河边,一匹马突然发出嘶鸣,目送着小船渐渐远去。马儿的嘶鸣像是代替主人发出不舍的呼唤,而"看"字让整个画面突然静止,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凝固,所有人都在凝视着逐渐消失的船影。
后半句"柳边人歇待船归":转到柳树下等待的人们,他们停下手中的活计,静静守候在岸边。柔嫩的柳枝随风轻摆,与等待者静止的身影形成对比,暗示等待的漫长。"待船归"三个字透露出期盼,但细想又带着淡淡的忧伤——刚送走的船,真的能很快回来吗?
这两句诗的精妙在于:
1. 用马嘶、柳枝这些寻常事物,把无形的离愁写得可见可闻
2. "去"与"归"形成循环,道出人生聚散的无常
3. 不直接写人哭,但马在嘶鸣;不直接说人愁,但柳在摇曳,这种含蓄的表达反而更打动人心
就像我们现代人在车站送别时,可能说不出太多话,但行李箱的轮子声、站台的广播声、玻璃窗上的雾气,这些细节反而最让人难忘。古诗正是用这样的白描手法,让千年前的离别与我们当下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温庭筠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