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闺月,红袖不须啼。
出自 金朝 元好问 《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时作》
译文春闺中的佳人,不必因相思而流泪。
注释春闺:春日的闺阁。红袖:代指佳人。
赏析此句襟怀开阔,一反闺怨相思的哀怨之情,言春暖花开之时,闺中的红袖佳人一定能等来团聚,不必为思夫念远而悲啼。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美好的春夜画面:月光洒在闺房,女子无需用红袖拭泪。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在春天的月光下,姑娘不用再伤心抹眼泪了"。
它的精妙之处在于:
1. 用"春闺月"三个字就构建出完整场景——既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又是月色温柔的夜晚,地点还是女子闺房,信息量饱满却毫不啰嗦。
2. "红袖不须啼"用衣物局部(红袖)代指人物,比直接说"女子不哭"更含蓄优美。红色衣袖暗示这是位年轻姑娘,而"不须啼"的转折透露出她终于走出悲伤,给人柳暗花明的感觉。
3. 全句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不须啼"这个细节,让读者自然联想到:之前可能有过许多流泪的夜晚,而今夜月光抚平了伤痛。这种留白手法比直白说"她很开心"更有韵味。
就像我们如今说"她终于收起了纸巾",比说"她不哭了"更耐人寻味。古诗的魅力往往就在这些看似简单,实则精心设计的细节之中。
元好问
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