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出自 唐代 张九龄 《感遇十二首》

译文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四季常青。

注释犹:还像、仍然。

赏析此句诗托物言志,一个“犹”字,充满了诗人对丹橘的赞颂之意。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江南地区丹橘树在寒冬中依然保持翠绿的景象。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它的魅力:

1. 画面感:短短十个字构建出鲜明的视觉对比——火红的橘果挂在深绿的枝叶间,与冬季常见的枯黄萧瑟形成反差,像一幅定格的水彩画。

2. 生命启示:橘树突破季节限制的顽强,隐喻着人在逆境中保持生命力的智慧。就像现代人常说的"冬天里的春天",传递温暖希望。

3. 文化密码:橘在传统文化中象征吉祥("吉"谐音)、高洁(屈原《橘颂》),经冬不凋的特性又被用来赞美坚韧品格,这种双关意趣让简单的景物有了精神重量。

诗人用最朴实的白描手法,让自然现象自己说话。当我们想象自己站在冬日的橘林前,就能直接感受到那种超越季节的生命力,这种"不说教的说服"正是古典诗歌的高明之处。

张九龄

张九龄(678-740) 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