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的是古代农民生活的艰难场景,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桑树和柘树(养蚕的树木)都枯死了,官府还在催缴丝绸税;田地已经荒芜长满杂草,政府却依然要征收青苗税。
诗人用两个鲜明的对比画面,揭露了苛捐杂税的残酷:
1. “废来犹纳税”——老百姓失去生产资源(树木枯死),但官府不管实际困难,强行征税,就像今天工厂倒闭了还要逼你交营业额税。
2. “荒后尚征苗”——土地都撂荒了,却还要交农业税,类似现在庄稼绝收了,村干部还来要粮食补贴款。
精髓在于:短短14个字,像镜头一样拍下了古代底层人民的血泪。诗人没有直接骂官府,但通过“树死了还要税、地荒了还要粮”的矛盾现象,让读者自然感受到政策的不合理和百姓的绝望。这种“摆事实不讲道理”的写法,比直接骂人更有冲击力,也是古诗常用的“用画面说话”的技巧。
放到现代依然有共鸣:比如某些地方企业亏损却要完成税收指标,或旱灾年景农民仍需缴纳水利费,都能看到这种“不顾现实强行征税”的影子。
杜荀鹤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