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

出自 宋代 杨万里 《初入淮河四绝句》

译文何必说要到遥远的桑乾河才算塞北边境呢,淮河中流线以北就已经天尽头了!

注释桑乾:亦作“桑干”,桑干河为永定河上游,桑干河流域当时已沦入金人之手。中流:指淮河的中流线,为宋、金的分界线。

赏析诗人通过这种不满的语气在今不如昔的对比中表达对江山半壁的哀惋和对朝廷偏安的怨恨,饱含着对国家失地的痛惜以及对统一的渴盼之情。

现代解析

这句诗用大白话来说就是:“何必非得跑到遥远的桑乾河才叫远呢?站在河中央往北看,对岸就是天涯!”

诗人用“桑乾河”(古代边塞的象征)和“天涯”这两个词玩了个对比:普通人觉得只有到边疆才算远,但诗人却说,哪怕站在一条河的中间,北岸就已经像天边一样遥不可及了。

背后的深意
1. 心理距离比实际距离更重要:有些事看似近在眼前(比如河对岸),但因为现实阻碍(比如战争、隔阂),反而比千里之外更难到达。
2. 以小见大:用一条河比喻人生的分界线——可能是理想与现实、故乡与他乡,甚至生与死的距离。
3. 反讽语气:带点无奈的自嘲,暗指“所谓的远方,其实早就在身边了”,比如战乱时代,家门口可能就是生死界限。

为什么打动人心?
它把一种“触手可及却永远够不着”的无力感,用日常场景(过河)生动表达出来,让普通人也能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看似很近,实则很远”的遗憾。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