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只失去母亲的乌鸦,发出悲伤的叫声。用现代语言来说,就像一个人失去了至亲,忍不住痛哭流涕的样子。
诗人用乌鸦这个形象特别巧妙。乌鸦在传统文化里常被认为是不吉利的鸟,叫声难听。但诗人却赋予它人性化的情感——失去母亲后,连难听的"哑哑"叫声都变成了悲伤的哭泣。这种反差让人更能感受到失去亲人的痛苦。
"吐哀音"三个字用得尤其传神。"吐"字让人联想到痛苦到极点时,悲伤从心底涌出来的感觉。就像我们极度伤心时,哭声都是不由自主地从喉咙里挤出来的。
整句诗虽然简短,但通过乌鸦这个意象,把失去至亲的痛苦表达得淋漓尽致。它告诉我们:再不起眼的生命,对母亲的爱和失去母亲的痛都是一样深切的。这种跨越物种的共情,正是这句诗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