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个人在泰山旁高声吟唱、情绪激昂的场景。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它的魅力:
1. 画面感:就像电影镜头一样,让我们看到一个豪迈的文人站在巍峨的泰山脚下放声长吟,声音在山间回荡。泰山作为五岳之首,更衬托出这个人的气魄。
2. 情感表达:通过"慷慨"和"激楚"两个词,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内心澎湃的情感。"慷慨"是豪迈激昂,"激楚"则带着悲壮感,就像现代人站在高山之巅忍不住呐喊宣泄情绪一样。
3. 文化内涵:泰山在古代象征崇高和坚定,在这里抒发"楚声"(楚地风格的悲壮歌声),形成了一种刚柔并济的美感,就像摇滚歌手在长城上唱热血歌曲的效果。
整句诗用最简练的文字,既拍出了壮观的"外景",又录下了动人的"心声",让千年后的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当时那种在山岳面前迸发的生命激情。
陆机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西晋文学家、书法家,孙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之子,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孙吴灭亡后出仕晋朝司马氏政权,曾历任平原内史、祭酒、著作郎等职,世称“陆平原”。后死于“八王之乱”,被夷三族。他“少有奇才,文章冠世”(《晋书·陆机传》),与弟陆云俱为中国西晋时期著名文学家,被誉为“太康之英”。陆机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的《平复帖》是中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书法真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