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
出自 唐代 张籍 《凉州词三首·其三》
译文流经凤林关的河水向东流去,白草、黄榆树已经生长了六十年。
注释风林关:在唐代陇右道的河州(治所在今甘肃临夏)境内。白草:北地所生之草,似莠而细,干熟时呈白色,为牛羊所喜食。黄榆:乔木名,树皮黄褐色。六十秋:从吐蕃全部占领陇右之地至作者写诗之时,已过去了六十年之久。
赏析此句写景抒情,点明边城被吐蕃占领的时间之久,渲染出景象的荒凉萧瑟,国土失陷如此之久,边民灾难如此之深,诗人不禁发出了深沉的感慨、愤激的谴责。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边关沧桑的图景,用最朴实的自然景象传递出深沉的历史感慨。
"凤林关里水东流"——
就像电影镜头一样,首先出现一座荒凉的边关(凤林关),关内的河水默默向东流去。这里用"水东流"暗指时间流逝,河水成了历史的见证者,看着边关几十年的变迁。
"白草黄榆六十秋"——
镜头转向地面:枯白的野草、发黄的老榆树,在风沙中挺立了六十年。"六十秋"不是确数,而是表达漫长的岁月。这两种植物本是最普通的边关景物,但用颜色(白、黄)和年限(六十秋)赋予它们沧桑感,就像两位白发老人诉说着往事。
诗人没有直接写战争多残酷、将士多辛苦,而是用"不会说话"的山水草木来讲故事:
- 河水永远向东,但边关将士可能一辈子回不了家;
- 草木枯了又长,而驻守的人换了一代又一代。
这种含蓄的写法,让荒凉的风景里浸满了人的情感,比直接抒情更有力量。就像我们看见老人斑驳的皱纹,就能想象他经历的风霜,不需要他多说什么。
张籍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