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出自 唐代 罗隐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译文一年曾经两次到锦城去游玩,头一次利春风第二次是秋天。

注释两度:两次。锦城:又称锦里、锦官城,故址在今四川省成都市南。城,一作“江”。值:适逢,这里作“在”字解。东风:这里指刮东风的时候,指代春天。

赏析这句话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诗人一年两次游览锦城的情景,前次是在东风拂面的春天,后次是在金风送爽的秋天,充满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

现代解析

这句诗用简单直白的语言描绘了一种令人愉悦的出行体验。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诗人用"一年两度"告诉我们,他每年都会特意安排两次去锦城(成都)游玩,就像现代人规划假期旅行一样规律。两次旅行的时间选得特别巧妙——第一次选在春风拂面的季节("前值东风"),第二次选在天高气爽的秋天("后值秋"),这两个时节都是最适合旅游的好天气。

这种写法妙在:
1. 用"东风"和"秋"两个典型意象,不需要具体描写景色,就让我们自然联想到春天万物复苏和秋天层林尽染的画面
2. "锦城"这个美称暗示了目的地令人向往,就像现在说"去人间天堂杭州"一样引人遐想
3. 通过时间安排(一年两次)和季节选择,透露出诗人是个懂得享受生活的旅行达人

整句诗传递出一种从容不迫的生活情趣,就像现代人会说:"我每年固定春秋两季都要去成都玩,春天看花,秋天赏叶。"简单几个字就把旅行带来的期待感和满足感都表达出来了。

罗隐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