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昔营幕来,天明但平土。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个极具画面感的场景:昨夜还扎满帐篷的营地,天亮后只剩下一片平坦的土地。它用最简洁的语言道出了"繁华易逝"的深刻哲理。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1. 时间的力量:短短一夜之间,热闹的营地就消失无踪,说明世间万物都在快速变化
2. 对比的震撼:"帐篷林立"与"空荡平地"的强烈反差,让人直观感受到世事无常
3. 留白的智慧:没有直接说人去营空,而是通过地面痕迹的消失来暗示,给人想象空间
就像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情形:昨天还人声鼎沸的夜市摊位,今早就恢复成空旷的广场;热闹的聚会散场后,只剩下整齐的桌椅。这种转瞬即逝的变迁,正是这句诗打动人心的地方。
它提醒我们:所有热闹都是暂时的,要学会珍惜当下,也要看淡得失。这种对生命流动性的感悟,穿越千年依然能引起现代人的共鸣。
元好问
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