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随回风尽,远照檐茅赤。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暮色景象,用极简的语言传递出深远的意境。
"低随回风尽"写的是风中的余晖:夕阳的光线被回旋的晚风裹挟着,渐渐低垂消散。"低随"二字让光线有了动态感,仿佛夕阳在跟着风一起流动;"尽"字则暗示了白昼将尽的惆怅。
"远照檐茅赤"转向静态的暖色调:远处夕阳的余晖把茅草屋檐染成赤红色。"远"字拓展了空间感,"赤"字不仅写颜色,更传递出夕阳的温暖质感。茅草屋檐的意象带着质朴的生活气息。
这两句的精妙在于:
1. 动静结合:前句写流动的光与风,后句写凝固的色彩,形成韵律美
2. 以小见大:通过屋檐的局部特写,让人联想到整个村庄的暮色
3. 感官丰富:既有视觉的色彩变化,又隐含风的触感
4. 情感克制: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景物传递出对平凡生活的珍视
就像用手机拍下的晚霞视频:风卷云舒时,最后一缕阳光正巧打在老屋的茅草顶上,平凡的场景突然有了震撼人心的美。诗人捕捉的正是这种转瞬即逝的日常诗意。
温庭筠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