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出自 魏晋 陶渊明 《饮酒·十六》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现代解析

这句诗可以这样理解:

孟公不在身边的时候,我始终无法敞开心扉表达真实情感。就像有片阴影一直挡着,让我不能痛快地说出心里话。

它抓住了人际交往中一个很微妙的心理:
1. 特定的人就像"情感钥匙"——只有这个人在场时,我们才能真正放松做自己
2. 用"阴影"这个比喻特别形象,把那种想说又说不出的憋闷感具象化了
3. 短短十个字就道出了人际关系的特殊性:有些人就是能让我们卸下心防

这种体验其实现在也很常见:
- 在严厉的领导面前不敢说真话
- 只有和发小在一起才能畅所欲言
- 某些亲人离世后,再也找不到能听懂你心事的人

诗句的动人之处在于,它用最简练的语言,说出了人人都经历过却难以表达的微妙感受。

陶渊明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