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有狂蛟锯为尾,裂帆截棹磨霜齿。

出自 唐代 温庭筠 《拂舞词》

黄河怒浪连天来,大响谹谹如殷雷。
龙伯驱风不敢上,百川喷雪高崔嵬。
二十三弦何太哀,请公勿渡立徘徊。
下有狂蛟锯为尾,裂帆截棹磨霜齿。
神椎凿石塞神潭,白马骖驔赤尘起。
公乎跃马扬玉鞭,灭没高蹄日千里。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惊心动魄的水中搏斗场景,用生动的画面感传递出危险与力量。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

1. 形象比喻:把水下的蛟龙比作"狂锯",它摆动的尾巴像锯齿般锋利,能轻易撕碎船帆、折断船桨。而"磨霜齿"更强化了这种锋利感——蛟龙白森森的牙齿像打磨过的冰霜,寒光闪闪。

2. 动态张力:连续使用"裂""截""磨"三个动作感极强的动词,就像电影快镜头一样,让人看到蛟龙攻击时的连贯破坏力。帆布撕裂、木桨折断、利齿摩擦的声音仿佛就在耳边。

3. 危机氛围:不用直接说"危险",但通过蛟龙的狂暴(狂)、武器的锋利(霜齿)、瞬间的破坏(裂/截),让读者自然感受到水下杀机四伏的紧张感。就像现代动作片中怪物突然破水而出的震撼瞬间。

这种写法把传说中的蛟龙具象化为可感的凶器,比直接说"水怪很可怕"更有冲击力,展现了古人用文字"拍电影"的功力。

温庭筠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