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恐大化尽,气力不及衰。
现代解析
这句话用大白话来说,就是:"我总害怕生命突然走到尽头,连衰老的机会都没有"。
它戳中了每个人心底最深的焦虑——对"来不及"的恐惧。作者不是怕死,而是怕生命戛然而止,连慢慢变老这种自然过程都成了奢侈。就像我们常说的"还没好好年轻就老了",但这句话更极端——它担心的是"连老都来不及"。
这种表达有双重冲击力:
1. 用"衰"(衰老)反衬生命珍贵:连人人避之不及的衰老,都成了值得珍惜的生命历程。
2. "大化尽"的突然性:像一辆急刹的车,暗示命运无常,明天和意外不知谁先来。
今天的人焦虑"35岁失业""中年危机",古人这句诗却提醒我们:能平安活到焦虑中年,已是幸运。它让读者在共鸣中突然清醒——原来我们抱怨的"变老",正是别人求而不得的"活着"。
陶渊明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