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门二月柳条色,流莺数声泪沾臆。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个触景生情的伤感画面,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它的动人之处:
1. 画面如电影镜头
开头"夷门二月柳条色"像镜头特写:早春二月的夷门(古开封城门),柳枝刚刚泛出嫩黄。这里用柳条暗示初春,但"色"字很妙——不是鲜亮的绿,而是朦胧的色调,为全诗定下忧郁基调。
2. 声音引爆情绪
"流莺数声"突然加入画面:黄莺随意啼叫几声。鸟鸣本该欢快,但用"流"字(漂泊不定的意思)暗示莺鸟的鸣叫反而勾起了诗人的漂泊感。声音成为情绪触发器,就像我们偶然听到某首歌会突然落泪。
3. 反常的身体反应
最后"泪沾臆"(眼泪打湿胸口)最打动人。诗人没说为什么哭,但二月春光、莺啼这些本该愉悦的事物,反而让他控制不住流泪。这种"美景伤怀"的反差,比直接写痛哭更有感染力,就像"笑着流泪"的效果。
精髓所在:诗人用春天的新生反衬内心的孤寂,鸟鸣的热闹对照无言的泪水,让读者自然感受到:有些悲伤,越是面对美好事物,越是难以承受。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比直接说"我很伤心"更令人回味。
高适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