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自然与人文和谐相融的画面,用最朴实的语言传递出深远的意境。
1. 画面感极强
"名园依绿水"像一张全景照片:精致的园林建筑静静倒映在清澈的水中,人工的亭台与自然的流水相互依偎,让人瞬间联想到江南水乡的柔美。一个"依"字把园林拟人化,仿佛它主动亲近绿水,显得生动有情。
2. 野趣中的生命力
"野竹上青霄"则是特写镜头:野生竹子不受约束地向上生长,直指蓝天。这里的"野"字强调自然原生态的力量,"上"字充满动态感,让人仿佛看到竹子破土拔节的生长势头,与精心修剪的园林形成有趣对比。
3. 巧妙的层次对比
前句横向铺展(园林与绿水),后句纵向延伸(竹林与天空);前句体现人工与自然的融合,后句展现原始生命力的张扬。这种错落有致的构图,让短短十个字包含丰富的空间层次。
4. 隐喻的深意
表面写景,实则暗含中国文人的理想境界:既有精心营造的精神家园(名园),又保留着不受拘束的志气(野竹)。绿水代表澄澈心境,青霄象征高远追求,物象背后藏着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这种诗句的魅力在于:用小学生都能听懂的字词,组合出能让成年人反复品味的意境,真正做到了"看似寻常最奇崛"。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