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门车辙冻,日下榆影瘦。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冬日傍晚的乡村小景,用极简的笔墨传递出萧瑟寂寥的意境。
"柴门车辙冻"说的是农家简陋的木门前,泥土路上被车轮压出的凹痕结着冰。这里用"冻"字既点明严寒天气,又暗示人迹罕至——车辙都冻住了,说明很久没有车辆经过,突显环境的冷清。
"日下榆影瘦"描写夕阳西沉时,光秃秃的老榆树投下细长的影子。"瘦"字用得巧妙,既符合冬天树木凋零的实景,又把影子拟人化,让人联想到消瘦的老人身影,平添几分孤寂感。
两个画面看似平常,却通过"冻"和"瘦"的精准用词,把冬日乡村的寒意与寂寥写得入木三分。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透过这些凝固的细节,我们能感受到他观察自然时那份敏锐和淡淡的惆怅。这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写法,正是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