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此地旃车发,易水迢迢雁行没。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苍凉壮阔的历史画面,可以拆解为两个层次来理解:
前半句"百年此地旃车发"像电影的开场镜头:在某个见证过百年沧桑的地方(可能是古战场或要塞),突然战车(旃车)整装待发。这里的"百年"不是确指时间,而是暗示这片土地承载的厚重历史,战车的启动暗示新的征途或冲突即将开始。
后半句"易水迢迢雁行没"切换成自然景观:易水(燕国著名河流)蜿蜒流向远方,大雁排着队形逐渐消失在天际。"雁行"既写实飞鸟队列,又暗喻行军队伍;"没"字用得精妙,既写雁群消失,也隐喻生命消逝在历史长河中。
两句组合起来,形成了时空交错的意境:地面是蓄势待发的战车(人间征伐),天空是远去的雁阵(自然永恒),通过易水这个历史名河(荆轲刺秦的出发地)串联,传递出"历史不断重演"的苍凉感。诗人用简洁的画面语言,把人类征战放在永恒的自然背景下,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轮回与人类的渺小。
元好问
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