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浪飐春灯,舟下如箭。

出自 宋代 周邦彦 《绕佛阁·暗尘四敛》

暗尘四敛。楼观迥出,高映孤馆。清漏将短。厌闻夜久、签声动书幔。桂华又满。闲步露草,偏爱幽远。花气清婉。望中迤逦,城阴度河岸。
倦客最萧索,醉倚斜桥穿柳线,还似汴堤、虹梁横水面。看浪飐春灯,舟下如箭。此行重见。叹故友难逢,羁思空乱。两眉愁、向谁舒展。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江夜行舟图:春夜河面上,浪花拍打着船身,水波反射着岸上的灯火,仿佛灯影在浪尖跳跃;轻舟顺流疾驰,快得像离弦的箭。

诗人用两个镜头抓住了瞬间的动感美:
1. "浪飐春灯"——浪与灯的互动。不说"灯照浪花",而说浪花颠动着灯影,让静止的灯火突然有了生命力,浪的起伏和光的闪烁形成视觉上的韵律美。
2. "舟下如箭"——速度的比喻。用射箭的爆发力形容行舟,既写出水流湍急,又暗含船夫技艺娴熟。一个"下"字点明顺流而下的畅快,与"箭"的直线轨迹形成速度的通感。

全句仅11个字,却包含三重对比:浪的动荡与灯火的绚烂(触觉与视觉)、舟的疾驰与春夜的静谧(动态与静态)、近处的浪花与远处的灯影(空间层次),这种浓缩的张力正是古典诗句的魅力所在。就像用手机抓拍的短视频——晃动的镜头里,灯光在水面碎成金箔,小舟倏忽掠过画面,留下充满速度感的残影。

周邦彦

周邦彦(1056年-1121年),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集》传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