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出自 宋代 辛弃疾 《贺新郎·把酒长亭说》

陈同父自东阳来过余,留十日。与之同游鹅湖,且会朱晦庵于紫溪,不至,飘然东归。既别之明日,余意中殊恋恋,复欲追路。至鹭鹚林,则雪深泥滑,不得前矣。独饮方村,怅然久之,颇恨挽留之不遂也。夜半投宿吴氏泉湖四望楼,闻邻笛悲甚,为赋《贺新郎》以见意。又五日,同父书来索词,心所同然者如此,可发千里一笑。

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微雪。要破帽多添华发。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三雁,也萧瑟。
佳人重约还轻别。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

现代解析

这句诗将陶渊明比作诸葛亮,用大白话来解释就是:

“看陶渊明这潇洒自在的范儿,简直和隐居时的诸葛亮一模一样!”

妙在哪儿?
1. 反差感拉满
诸葛亮是“工作狂CEO”,陶渊明是“躺平鼻祖”,表面八竿子打不着。但诗人发现他俩内核相似——
- 都曾隐居乡下种田(诸葛亮卧龙岗,陶渊明采菊东篱)
- 都有大才华却不当官(诸葛亮等刘备三顾,陶渊明直接辞职)
- 活出了自己的态度(一个等明主,一个爱自由)

2. 用名人夸名人
就像现在说“某某歌手是周杰伦+王菲的结合体”,用诸葛亮类比陶渊明,瞬间让人get到:
- 陶渊明不是普通宅男,而是有诸葛亮的本事
- 诸葛亮不只有严肃脸,也有陶渊明的洒脱

3. 留白引发想象
没说具体哪里像,反而让人自动脑补:
- 是都爱写诗?都穿布衣?还是眼神一样淡定?
这种“你品你细品”的写法,比直接夸更耐琢磨。

总结:诗人用接地气的比喻,把两个看似不搭调的历史人物“梦幻联动”,让我们看到英雄可以不同款,但真性情永远打动人心。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