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出自 唐代 刘禹锡 《西塞山怀古》

译文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注释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寻:长度单位。一片降幡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赏析此句通过对比,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败者黯然失色,仓皇逃窜的神态,孙吴政权日薄西山的颓势和溃败的丑态。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的是一幅历史战争的画面,用现代语言可以这样理解:

前半句"千寻铁锁沉江底"说的是防守方在江中布置了极长的铁链(古代"寻"是长度单位,千寻形容极其长),试图封锁江面阻挡敌人进攻。但最终这些铁索沉入江底,暗示固若金汤的防御被攻破。就像现代战争中,再坚固的防线也可能被突破。

后半句"一片降幡出石头"中,"降幡"就是投降的白旗,"石头"指当时的石头城(今南京)。整句意思是战败的一方从城墙上竖起白旗投降。这里用"一片"形容白旗,既写实又带着历史沧桑感。

两句合起来展现了一个完整的战争结局:从苦心经营防御工事到最终无奈投降。诗人没有直接写厮杀过程,而是用"铁锁沉江"和"降幡出城"两个典型画面,让读者自己想象这场战争的惨烈与无奈。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比直接描写血流成河更有冲击力。

这种写法就像现代电影中的经典镜头:不直接展示战斗过程,而是用一个被炸毁的碉堡和一面破损的白旗来暗示整场战役的结局,留给观众更多回味空间。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