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现代解析
这段文字用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两种不同的声音场景,就像电影里的音效一样让人身临其境。
前半句"金属交响乐":描写物体碰撞时发出清脆响亮的金属声,就像有人同时敲打许多刀剑铁器,叮叮当当响成一片。这种声音具有穿透力,能让所有金属制品都产生共鸣。
后半句"夜行军静音模式":用"嘴里含着竹片急行军"的比喻,形容一种刻意压制的行进声。虽然看不见指挥动作,但能听到部队整齐的脚步声和马匹移动的窸窣声,营造出紧张神秘的氛围。
写作手法上,作者像调音师一样,先用高亢的金属乐刺激耳朵,再用压抑的行军声收紧听觉,形成强烈反差。这种声音描写不是简单记录,而是通过比喻把抽象的声音具象化,让读者能用生活经验来想象特殊声响,体现了古人"声音绘画"的高超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