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出自 唐代 白居易 《杭州春望》

译文杭州城外望海楼披着明丽的朝霞,走在护江堤上踏着松软的白沙。

注释望海楼:作者原注云“城东楼名望海楼”。堤:即白沙堤。

赏析此句写登楼远望海天瑰丽的景色,有笼住全篇之势,诗人清晨登望海楼,极目远眺,旭日东升,霞光万道,钱塘江水,奔流入海,护江长堤,闪着银光,写得极其雄伟壮丽。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清晨海边楼阁的生动画面,用大白话来解读就是:

1. 色彩对比的视觉冲击
"望海楼明照曙霞"像用高清相机拍下的晨景——海边的楼阁被朝霞染得透亮,就像被镀了一层金红色的光。这里用"明照"二字让霞光有了动态感,仿佛阳光正在给楼宇刷漆。

2. 动静结合的地貌描写
"护江堤白踏晴沙"把镜头拉到江边:白色的堤坝像条玉带,人们踩着被晒得暖烘烘的沙滩散步。"踏"字特别妙,让人仿佛听见鞋底摩擦沙粒的沙沙声。

3. 隐藏的四季密码
通过"晴沙"能猜到这是少雨的晴朗季节,可能是春秋时节。沙滩干燥才能显出"白"的清爽感,若是雨季就该写成"踏泥泞"了。

4. 古人拍照术
诗人像在用文字拍Vlog:先仰拍霞光中的楼阁(远景),再俯拍堤坝沙滩上的行人(近景),最后用"白"和"明"的配色营造出清新明亮的滤镜效果。

这种写法厉害在:不用任何生僻字,就像用最基础的乐高积木,搭出了让人过目不忘的风景模型。读着读着,鼻子似乎都能闻到海风混着阳光的味道。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