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州少年厌原野,皮裘蒙茸猎城下。

出自 唐代 高适 《营州歌》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狐 一作:皮)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个北方少年的豪放形象,用最接地气的语言来说就是:

一个在营州(今东北地区)长大的野小子,早就腻烦了平平整整的原野。他穿着毛茸茸的兽皮袄,像头小野兽似的在城墙根儿底下打猎呢!

两个画面特别生动:
1. "厌原野"不是真的讨厌家乡,而是说这小子野惯了,平坦的原野反而让他觉得没劲,就像现在城里孩子嫌游乐场不够刺激。
2. "皮裘蒙茸"四个字就像镜头特写——你能看见他皮袄上支棱着的杂毛,甚至能想象他跑起来时,兽毛上还粘着草籽晃悠的样子。

最妙的是"猎城下"这个反差:打猎本该在深山老林,他偏在城墙附近撒野,活脱脱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混世小魔王形象。就像现在叛逆期少年,专门在小区围墙边玩极限运动,要的就是这种野性和不羁的劲儿。

高适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