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个远行者在岔路口感到前路漫漫、内心孤独的画面。
"岐路风将远"——站在岔路口时,迎面吹来的风带着远方的寒意,暗示着即将踏上的漫长旅途。就像我们站在人生十字路口时,总能感觉到未来充满未知的挑战。
"关山月共愁"——抬头看见月亮照过关山,仿佛月亮也在分担着游子的忧愁。这里用月亮拟人化,把自然景物写得像知心朋友一样,能理解人的寂寞。就像现代人独自在外打拼时,看到月亮也会觉得它在陪伴自己。
整句诗的精妙在于:
1. 用岔口和山月两个具体场景,把抽象的离愁写得真实可感
2. "风"和"月"两个寻常景物被赋予情感,让孤独有了画面感
3. 对仗工整却自然流畅,前句写启程的踌躇,后句写途中的思念
这种把旅途艰辛和思乡之情融入自然景物的写法,能让每个有过远行经历的人都产生共鸣,正是它流传千年的魅力所在。
高适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