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别乡树,晚景低津楼。

出自 唐代 岑参 《东归晚次潼关怀古》

暮春别乡树,晚景低津楼。
伯夷在首阳,欲往无轻舟。
遂登关城望,下见洪河流。
自从巨灵开,流血千万秋。
行行潘生赋,赫赫曹公谋。
川上多往事,凄凉满空洲。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暮春时节的离别画面,用简单的景物传递出深沉的情感。

“暮春别乡树”可以理解为:在春天快结束的时候,诗人告别家乡的树木。这里“暮春”不仅点明时间,还带着春光将尽的淡淡惆怅;“乡树”是家乡最普通的景物,用它们代表整个故乡,显得特别亲切。就像我们离家时,最后看到的可能是家门口那棵熟悉的树。

“晚景低津楼”说的是:傍晚的夕阳把渡口的楼阁影子拉得很低。一个“低”字用得巧妙,既写夕阳西沉的自然景象,又暗示诗人心情的低落。津楼(渡口旁的建筑)是离别的地点,晚霞给离别蒙上了一层温暖的伤感。

这两句诗的精妙在于:
1. 用最平常的景物(树、楼、夕阳)组成画面,就像随手拍的家乡照片,却能勾起共鸣
2. “暮春”和“晚景”双重时间暗示,强化了“一切都即将结束”的离愁
3. 不直接说伤心,但通过“低”这样的字眼,让景物替自己表达情绪

就像现代人离乡时拍张车站的夕阳照片发朋友圈,什么都没说,但看的人都懂那份不舍。古诗的厉害之处,就是用短短十个字,做到了同样的效果。

岑参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