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似染,山如削。

出自 宋代 柳永 《满江红·暮雨初收》

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

现代解析

这句“波似染,山如削”用两个生动的比喻勾勒出一幅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自然画面。

前半句“波似染”说的是水面:波浪看起来像被颜料浸染过一样,可能是晚霞把水面染成金红色,或是清澈湖水映出碧绿如人工上色般浓艳。一个“染”字让静态的颜色突然有了动态的工艺感,仿佛大自然是个画家正在创作。

后半句“山如削”更绝:山峰陡峭得像被巨斧劈过,或是被刀削过的铅笔,那种锋利笔直的线条感立刻浮现在眼前。这个比喻既写出了山势险峻,又暗含鬼斧神工的自然伟力,比直接说“山很陡”生动百倍。

两个比喻都用了生活中常见的手工艺动作(染色、削切),却用来形容最原始的自然景观,这种反差反而让景色更鲜活。就像我们现在会说“棉花糖般的云朵”,古人用染坊和木匠的意象,让读者瞬间能想象出那山水鲜明的模样。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 《雨霖铃》《八声甘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