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现代解析
这句诗用最朴实的对比,道尽了古代战争对普通百姓的残酷压榨。
"去时里正与裹头"说的是少年被强征入伍的场景:里正(村长)亲手给这个可能才十几岁的孩子扎上头巾(古代成年的象征),明明还是个需要被照顾的年纪,就被匆忙推上战场。一个"裹"字,既显仓促,又暗含被迫——就像把货物打包送走般随意。
"归来头白还戍边"则是几十年后的画面:侥幸活着回来的人已是白发苍苍,却还要再次被拉去守边疆。一个"还"字像钝刀割肉,年轻时被夺走的青春,老了还要被榨干最后的价值。
两句诗用头发的变化(裹头巾→白头)串起人的一生,中间几十年的血泪征战全部留白。最震撼的是,这种悲剧不是个例,而是古代兵役制度下的常态循环——少年出征送死,幸存者老了继续当耗材,直到生命燃尽。这种对战争机器的无声控诉,比任何血腥的战场景象都更有冲击力。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