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

出自 金朝 元好问 《岐阳三首·其二》

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
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
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战后荒凉的画面,用自然景物反衬人间悲剧,充满无声的控诉。

野生的藤蔓仿佛有了人性,缠绕着阵亡将士的尸骨——这里用植物"有情"的拟人手法,暗示连草木都懂得怜惜生命,反衬出战争的残酷。夕阳残照本是无意识的自然现象,诗人却质问它"为何"要映照这座空城,实际上是在质问战争的发动者:你们怎么忍心让繁华城池变成废墟?

两个意象形成递进关系:蔓草缠骨是近景特写,突出个体悲剧;残阳照城是全景镜头,展现集体灾难。最妙的是"空城"二字,不直接写尸横遍野,却让读者自然联想到曾经的人间烟火与如今的死寂,比直接描写更有冲击力。这种以景写情的手法,比直接说"战争太残忍"更有感染力,让读者在想象中完成情感共鸣。

元好问

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