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船倚云泊,石镜秋凉夜。

出自 唐代 李贺 《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

洛郊无俎豆,弊厩惭老马。
小雁过炉峰,影落楚水下。
长船倚云泊,石镜秋凉夜。
岂解有乡情,弄月聊呜哑。

别柳当马头,官槐如兔目。
欲将千里别,持我易斗粟。
南云北云空脉断,灵台经络悬春线。
青轩树转月满床,下国饥儿梦中见。
维尔之昆二十馀,年来持镜颇有须。
辞家三载今如此,索米王门一事无。
荒沟古水光如刀,庭南拱柳生蛴螬。
江干幼客真可念,郊原晚吹悲号号。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宁静悠远的秋夜江景图,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来感受它的美:

1. 画面如电影镜头
"长船倚云泊"像航拍镜头——修长的船只斜靠在云雾缭绕的岸边,船与云的交叠让人分不清是船停泊在云里,还是云缠绕着船。"石镜秋凉夜"则切换成特写:如镜面般光滑的江石倒映着整个秋夜,凉意仿佛从石头里渗出来。两个画面一远一近,构成立体空间。

2. 动静结合的巧妙
长船"倚"云的姿态带着拟人化的慵懒,静态的泊船与流动的云雾形成柔和的对抗。而"石镜"看似静止,实则暗含动态——水面在秋风吹拂下微微颤动,倒映的月光随之碎成银屑,这种以静写动的手法比直接描写波澜更含蓄动人。

3. 通感的温度传递
"秋凉夜"不是简单交代季节,而是让读者通过视觉(如镜的石头)、触觉(凉意)、甚至听觉(寂静的夜)全方位感受环境。诗人不直接说"我感到冷",却让石头成为温度传感器,这种表达比直白抒情更高级。

整句诗的精妙在于:用日常事物(船、云、石头)搭建出超现实的意境,既真实可感又飘渺空灵,就像我们记忆中那些美好却说不清楚的夜晚。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