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出自 宋代 蒋捷 《虞美人·听雨》

译文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

注释昏:昏暗。罗帐:古代床上的纱幔。

赏析词人选取了一幅歌楼上听雨的画面,展现出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启人想象,使人从红烛映照、罗帐低垂等绮艳意象中,产生青春与欢乐的联想,透露出词人“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情怀。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个青春浪漫的场景,用现代话来说就是:一个少年在歌楼的雅间里听雨,屋内点着红蜡烛,光线朦胧柔和,丝绸床帐轻轻垂落,整个氛围温暖又带着点慵懒。

诗人用短短14个字就构建出丰富的感官体验:
1. 画面感——红蜡烛的光晕染着罗帐,像加了复古滤镜的镜头
2. 声音感——歌楼里的雨声混合着隐约的音乐声
3. 触觉感——丝绸帐幔的柔软质感仿佛能触摸到
4. 年龄特写——用"少年"点明这是充满荷尔蒙的青春时光

最妙的是"昏"这个字,既形容烛光朦胧,又暗指少年微醺的状态。这种写法就像现在年轻人用手机拍视频时,故意调暗光线来制造氛围感。诗人通过这个生活片段,让人瞬间感受到年少时那种不问明天、只顾眼前美好的纯粹快乐。

蒋捷

蒋捷(约1245~1305后),字胜欲,号竹山,南宋词人, 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大族,南宋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覆灭,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 、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有《竹山词》1卷,收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彊村丛书》本,又《竹山词》2卷,收入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