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现代解析
这句诗可以拆解成两个部分来理解:
前半句"岂有文章惊海内"是典型的自谦反问——"我的文章哪能震动天下呢?"诗人用谦虚的口吻,表面说自己文采不足,实则暗含对文章价值的思考。就像现在有人说"我这点本事哪拿得出手",其实可能藏着对自己作品的珍视。
后半句"漫劳车马驻江干"描绘了一个生动画面:朋友们不辞辛苦(车马劳顿)特意到江边拜访。"漫劳"二字既表达对友人盛情的感谢,又带着点"实在不敢当"的不好意思。就像朋友大老远开车来探望,你嘴上说"太麻烦你了",心里其实很感动。
整句诗的精妙在于:
1. 用谦虚包装自信,表面贬低自己,实则展现文人风骨
2. "车马驻江干"六个字就勾勒出古代文人雅士交往的典型场景
3. 通过反问和自谦,流露出既珍视作品又珍视友情的复杂心境
这种表达方式特别符合中国传统文人的交往礼仪——用含蓄的方式表达真情,既保持体面又不失温度。就像现在朋友夸你厉害,你回"哪有哪有",但心里知道彼此都懂这份情谊。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