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血,都沁绿筠枝。

出自 宋代 姜夔 《小重山令·赋潭州红梅》

译文相思血泪浸透在绿竹枝上。

注释沁:渗透。绿筠:绿竹。

赏析这句诗以绿竹为喻,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相思之情的深重与炽烈。相思之情如同鲜血一般沁入绿竹的枝叶,展现出爱情的强烈与执着。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个非常动人的画面:思念的泪水像血一样红,浸透了翠绿的竹枝。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感受它的美:

1. 色彩冲击力
诗人用"血的红"和"竹的绿"形成强烈对比,就像在眼前突然展开一幅水墨画——鲜红的泪痕在青翠的竹子上慢慢晕染开来,这种视觉冲击让人瞬间感受到思念的浓烈。

2. 情感的双重表达
表面写竹子(绿筠),实际写人心。竹子被泪水染红的奇特意象,比直接说"我哭出血来"更含蓄有力。就像我们看到被雨打湿的花瓣,就能联想到哭泣的脸庞一样。

3. 生命的共鸣
竹子在中国文化里本是坚韧的象征,这里却说它被相思"沁透",仿佛连最坚强的生命也承受不住这份情感。这种物我交融的写法,让读者自然体会到:这份思念已经强烈到能让天地万物都为之动容。

这种表达手法很像现代人说的"通感",把看不见的思念转化成看得见的色彩,把内心的疼痛外化成自然的景象。就像我们今天会说"心碎成玻璃渣",古人用"血沁竹枝"来表达,异曲同工。

姜夔

姜夔[kuí](1154年—1221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绛帖平》等书传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