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战乱年代亲人离散的悲凉画面,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理解它的感染力:
1. 画面如电影镜头
"岐阳西望"像一个人伸长脖子眺望远方,而"无来信"突然掐断希望,这种视觉与心理的反差让人揪心。"陇水东流"本是自然景象,但配上"闻哭声",立刻让流水声变成了人间悲泣。
2. 地理中的情感密码
岐阳(陕西)与陇水(甘肃)两个地名形成空间张力:向西望是牵挂战场上的亲人,向东流的河水却捎来更多人家的噩耗。这种地理走向暗喻着苦难的蔓延。
3. 留白的艺术
诗人没说谁在望、谁在哭,但正是这种模糊性让每个读者都能代入——可能是等待丈夫的妻子、期盼儿子的老父,或是劫后余生的幸存者。未说破的留白反而扩大了共鸣空间。
这种诗句的震撼力在于:用最朴素的自然景象(眺望、流水)承载最沉重的人间苦难,让千年前的叹息至今仍在纸上呜咽。
元好问
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