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壮阔的山水画卷,用简单却生动的语言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山接水茫茫渺渺"说的是山和水连在一起,一眼望不到边。"茫茫渺渺"四个字特别形象,让人感受到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山水世界,既壮观又带着几分神秘感。就像我们站在湖边远眺,看到远处的山影和水面融为一体,分不清哪里是山、哪里是水。
"水连天隐隐迢迢"接着写水面与天空相接的景象。"隐隐迢迢"用得巧妙,既写出了天水相接的朦胧感,又暗示了远方水天交界处的遥远。就像在海边看日落时,夕阳的余晖洒在海面上,海天交界处若隐若现,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这两句诗的精妙之处在于:
1. 用叠词"茫茫渺渺"、"隐隐迢迢",既朗朗上口,又增强了画面感
2. "接"和"连"两个动词,把山、水、天自然地串联起来
3. 虽然只写了山水,但通过空间延伸的描写,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辽阔
4. 读起来有一种悠远绵长的韵律感,就像画中的景色一样延展开来
这种写法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只用简单的词语组合,就能唤起读者对壮丽自然的共同记忆,这正是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
姚燧
姚燧(1238年~1313年),字端甫,号牧庵,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元朝文学家。官翰林学士承旨、集贤大学士。能文,与虞集并称。所作碑志甚多,大都为歌颂应酬之作。原有集,已散失,清人辑有《牧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