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君思我兮然疑作;雷填填兮雨冥冥,猨啾啾兮狖夜鸣。
现代解析
这段文字描绘了一个山中隐士的生活场景,同时透露出思念与孤独交织的复杂情感。我们可以分三部分来理解:
1. 隐士的清雅生活
前两句像一幅水墨画:住在山里的人像香草杜若一样高洁,渴了就喝山石间流淌的泉水,累了就在松柏树荫下休息。这里用具体的自然元素(杜若/石泉/松柏)构建出一个远离尘嚣的理想世界,让人感受到隐士生活的纯净与自在。
2. 矛盾的心理活动
"君思我兮然疑作"是情绪转折点。表面说"你想念我",但紧接着"然疑作"透露出怀疑——这种思念是否真实?对方是否也在犹豫?短短七个字,把期待与不安、信任与猜疑的拉扯感写得淋漓尽致。
3. 以景衬情的妙笔
最后用雷雨声、猿猴夜啼的听觉描写,把抽象的情绪具象化:轰隆的雷声就像内心翻涌的思绪,昏暗的雨幕如同挥之不去的忧郁,而夜晚动物的哀鸣更强化了孤独感。这种环境描写不是简单的背景铺垫,而是情感的外化表现。
整体来看,文字表面写隐居之乐,内里藏相思之苦。最精彩的是用反差手法:前段越写山居生活的美好,后段越反衬出无人理解的寂寞。这种"乐景写哀"的手法,让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刻。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附近汩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