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绣阁深沉,争知憔悴损,天涯行客。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中爱人的深切思念。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
1. "绣阁深沉":用"绣阁"代指女子居住的精致闺房,"深沉"二字既写实(闺房幽深)又写情(思念深重),就像我们现在说"那个装满回忆的房间"一样,让人联想到爱人生活的环境。
2. "争知憔悴损":用现代话说是"她怎么知道我已经憔悴不堪"。"争知"带着无奈的质问,就像异地恋中的人对着手机叹气:"你隔着屏幕哪能看到我现在的样子"。后三字连用"憔悴损",像三个沉重的脚步,把消瘦疲惫的状态写得如在眼前。
3. "天涯行客":最后点明身份——流落远方的旅人。与开头的"绣阁"形成强烈对比:一边是安稳的家,一边是漂泊的我;一边是精致的闺房,一边是风尘仆仆的孤影。这种空间上的巨大落差,让思念更具冲击力。
整句诗妙在层层递进:从想象对方的生活环境,到倾诉自己的现状,最后揭示分离的残酷现实。就像现代人先翻看恋人朋友圈的照片,再摸着消瘦的脸庞自拍,最终看着定位地图上遥远的距离标记——古今情感共鸣,尽在其中。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 《雨霖铃》《八声甘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