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门风过还惆怅,疑是松窗雪打声。

出自 唐代 杜牧 《冬至日遇京使发寄舍弟》

远信初凭双鲤去,他乡正遇一阳生。
尊前岂解愁家国,辇下唯能忆弟兄。
旅馆夜忧姜被冷,暮江寒觉晏裘轻。
竹门风过还惆怅,疑是松窗雪打声。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个非常细腻的生活场景:风吹过竹门,发出沙沙的声响,让人恍惚间以为是雪粒敲打松木窗棂的声音。诗人用两种相似却不同的自然声响,巧妙地捕捉了人在寂静时刻的微妙心理。

精妙之处在于:
1. 声音的错觉游戏
竹叶被风吹动的沙沙声,与雪粒敲窗的簌簌声质地相似。这种听觉上的混淆,立刻让画面活了起来——我们仿佛能看见诗人独坐屋内,因风声而走神,甚至误判了天气。

2. 以动衬静的孤独感
越是安静的环境,细微的声音越容易被放大。诗人不直接说"夜很静",而是通过专注听风声、甚至产生误判的细节,让读者自然感受到周遭的寂静和内心的空落。

3. 惆怅情绪的具象化
"惆怅"本是抽象的情绪,但通过"疑是"这个动作变得可感。就像我们走神时把手机震动错觉成消息提示一样,这种瞬间的误判恰恰暴露了诗人等待、期盼或失落的心理状态。

这种写法的高明在于:用最普通的日常片段(听风声),通过精准的观察和联想,既画出了真实的环境,又暗藏了人的心事。就像用一片竹叶的颤动,让我们看到了整个夜晚的寂寞。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0